Ecosyste.ms: Awesome

An open API service indexing awesome list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.

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icrofrontends

Micro-frontend Architecture in Action-微前端的那些事儿
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icrofrontends

micro-frontend micro-frontends micro-services microfrontend microfrontends microservices-architecture

Last synced: 28 days ago
JSON representation

Micro-frontend Architecture in Action-微前端的那些事儿

Lists

README

        

# Thinking in Microfrontend (微前端的那些事儿)

[English](english.md)

> 微前端是一种类似于微服务的架构,它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于浏览器端,即将 Web 应用由单一的单体应用转变为**多个小型前端应用聚合为一的应用**。各个前端应用还可以**独立运行**、**独立开发**、**独立部署**。

同时,它们也可以在**共享组件**的同时进行并行开发——这些组件可以通过 NPM 或者 Git Tag、Git Submodule 来管理。

**注意**:这里的前端应用指的是前后端分离的单页面应用,在这基础才谈论微前端才有意义。

支持作者(纸质版):

![前端架构:从入门到微前端](imgs/9787121365348.jpg)

支持作者:

- 京东:《[前端架构:从入门到微前端](https://item.jd.com/12621088.html)》

**目录**

- [微前端的那些事儿](#微前端的那些事儿)
- [实施微前端的六种方式](#实施微前端的六种方式)
- [基础铺垫:应用分发路由 -\>
路由分发应用](#基础铺垫应用分发路由---路由分发应用)
- [后端:函数调用 -\> 远程调用](#后端函数调用---远程调用)
- [前端:组件调用 -\> 应用调用](#前端组件调用---应用调用)
- [路由分发式微前端](#路由分发式微前端)
- [使用 iFrame 创建容器](#使用-iframe-创建容器)
- [自制框架兼容应用](#自制框架兼容应用)
- [组合式集成:将应用微件化](#组合式集成将应用微件化)
- [纯 Web Components 技术构建](#纯-web-components-技术构建)
- [结合 Web Components 构建](#结合-web-components-构建)
- [在 Web Components
中集成现有框架](#在-web-components-中集成现有框架)
- [集成在现有框架中的 Web
Components](#集成在现有框架中的-web-components)
- [复合型](#复合型)
- [为什么微前端开始在流行------Web
应用的聚合](#为什么微前端开始在流行web-应用的聚合)
- [前端遗留系统迁移](#前端遗留系统迁移)
- [后端解耦,前端聚合](#后端解耦前端聚合)
- [兼容遗留系统](#兼容遗留系统)
- [如何解构单体前端应用------前端应用的微服务式拆分](#如何解构单体前端应用前端应用的微服务式拆分)
- [前端微服化](#前端微服化)
- [独立开发](#独立开发)
- [独立部署](#独立部署)
- [我们真的需要技术无关吗?](#我们真的需要技术无关吗)
- [不影响用户体验](#不影响用户体验)
- [微前端的设计理念](#微前端的设计理念)
- [设计理念一:中心化路由](#设计理念一中心化路由)
- [设计理念二:标识化应用](#设计理念二标识化应用)
- [设计理念三:生命周期](#设计理念三生命周期)
- [设计理念四:独立部署与配置自动化](#设计理念四独立部署与配置自动化)
- [实战微前端架构设计](#实战微前端架构设计)
- [独立部署与配置自动化](#独立部署与配置自动化)
- [应用间路由------事件](#应用间路由事件)
- [大型 Angular
应用微前端的四种拆分策略](#大型-angular-应用微前端的四种拆分策略)
- [前端微服务化:路由懒加载及其变体](#前端微服务化路由懒加载及其变体)
- [微服务化方案:子应用模式](#微服务化方案子应用模式)
- [方案对比](#方案对比)
- [标准 LazyLoad](#标准-lazyload)
- [LazyLoad 变体 1:构建时集成](#lazyload-变体-1构建时集成)
- [LazyLoad 变体 2:构建后集成](#lazyload-变体-2构建后集成)
- [前端微服务化](#前端微服务化)
- [总对比](#总对比)
- [前端微服务化:使用微前端框架 Mooa
开发微前端应用](#前端微服务化使用微前端框架-mooa-开发微前端应用)
- [Mooa 概念](#mooa-概念)
- [微前端主工程创建](#微前端主工程创建)
- [Mooa 子应用创建](#mooa-子应用创建)
- [导航到特定的子应用](#导航到特定的子应用)
- [前端微服务化:使用特制的 iframe 微服务化 Angular
应用](#前端微服务化使用特制的-iframe-微服务化-angular-应用)
- [iframe 微服务架构设计](#iframe-微服务架构设计)
- [微前端框架 Mooa 的特制 iframe
模式](#微前端框架-mooa-的特制-iframe-模式)
- [微前端框架 Mooa iframe
通讯机制](#微前端框架-mooa-iframe-通讯机制)
- [发布主应用事件](#发布主应用事件)
- [监听子应用事件](#监听子应用事件)
- [示例](#示例)
- [资源](#资源)

为什么微前端开始在流行——Web 应用的聚合
===

> 采用新技术,更多不是因为先进,而是因为它能解决痛点。

过去,我一直有一个疑惑,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微服务,是否真的需要微前端。毕竟,没有银弹。当人们考虑是否采用一种新的架构,除了考虑它带来好处之外,仍然也考量着存在的大量的风险和技术挑战。

前端遗留系统迁移
---

自微前端框架 [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 及对应的《[微前端的那些事儿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icrofrontend)》发布的两个多月以来,我陆陆续续地接收到一些微前端架构的一些咨询。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:**解决遗留系统,才是人们采用微前端方案最重要的原因**。

这些咨询里,开发人员所遇到的情况,与我之前遇到的情形并相似,我的场景是:设计一个新的前端架构。他们开始考虑前端微服务化,是因为遗留系统的存在。

过去那些使用 Backbone.js、Angular.js、Vue.js 1 等等框架所编写的单页面应用,已经在线上稳定地运行着,也没有新的功能。对于这样的应用来说,我们也没有理由浪费时间和精力重写旧的应用。这里的那些使用旧的、不再使用的技术栈编写的应用,可以称为遗留系统。而,这些应用又需要结合到新应用中使用。我遇到的较多的情况是:旧的应用使用的是 Angular.js 编写,而新的应用开始采用 Angular 2+。这对于业务稳定的团队来说,是极为常见的技术栈。

在即不重写原有系统的基础之下,又可以抽出人力来开发新的业务。其不仅仅对于业务人员来说, 是一个相当吸引力的特性;对于技术人员来说,不重写旧的业务,同时还能做一些技术上的挑战,也是一件相当有挑战的事情。

后端解耦,前端聚合
---

而前端微服务的一个卖点也在这里,去兼容不同类型的前端框架。这让我又联想到微服务的好处,及许多项目落地微服务的原因:

在初期,后台微服务的一个很大的卖点在于,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来开发后台应用。但是,事实上,采用微服务架构的组织和机构,一般都是中大型规模的。相较于中小型,对于框架和语言的选型要求比较严格,如在内部限定了框架,限制了语言。因此,在充分使用不同的技术栈来发挥微服务的优势这一点上,几乎是很少出现的。在这些大型组织机构里,采用微服务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,**使用微服务架构来解耦服务间依赖**。

而在前端微服务化上,则是恰恰与之相反的,人们更想要的结果是**聚合**,尤其是那些 To B(to Bussiness)的应用。

在这两三年里,移动应用出现了一种趋势,用户不想装那么多应用了。而往往一家大的商业公司,会提供一系列的应用。这些应用也从某种程度上,反应了这家公司的组织架构。然而,在用户的眼里他们就是一家公司,他们就只应该有一个产品。相似的,这种趋势也在桌面 Web 出现。**聚合**成为了一个技术趋势,体现在前端的聚合就是微服务化架构。

兼容遗留系统
---

那么,在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使用新的技术、新的架构,来容纳、兼容这些旧的应用。而前端微服务化,正好是契合人们想要的这个卖点罢了。

实施微前端的六种方式
===

微前端架构是一种类似于微服务的架构,它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于浏览器端,即将 Web 应用由单一的单体应用转变为**多个小型前端应用聚合为一的应用**。

由此带来的变化是,这些前端应用可以**独立运行**、**独立开发**、**独立部署**。以及,它们应该可以在**共享组件**的同时进行并行开发——这些组件可以通过 NPM 或者 Git Tag、Git Submodule 来管理。

**注意**:这里的前端应用指的是前后端分离的单应用页面,在这基础才谈论微前端才有意义。

结合我最近半年在[微前端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icrofrontends)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来看,微前端架构一般可以由以下几种方式进行:

1. 使用 HTTP 服务器的路由来重定向多个应用
2. 在不同的框架之上设计通讯、加载机制,诸如 [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 和 [Single-SPA](https://github.com/CanopyTax/single-spa)
3. 通过组合多个独立应用、组件来构建一个单体应用
4. iFrame。使用 iFrame 及自定义消息传递机制
5. 使用纯 Web Components 构建应用
6. 结合 Web Components 构建

基础铺垫:应用分发路由 -> 路由分发应用
---

在一个单体前端、单体后端应用中,有一个典型的特征,即路由是由**框架**来分发的,框架将路由指定到对应的组件或者内部服务中。微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做的事情是,将调用由**函数调用**变成了**远程调用**,诸如远程 HTTP 调用。而微前端呢,也是类似的,它是将**应用内的组件调用**变成了更细粒度的**应用间组件调用**,即原先我们只是将路由分发到应用的组件执行,现在则需要根据路由来找到对应的应用,再由应用分发到对应的组件上。

### 后端:函数调用 -> 远程调用

在大多数的 CRUD 类型的 Web 应用中,也都存在一些极为相似的模式,即:首页 -> 列表 -> 详情:

- 首页,用于面向用户展示特定的数据或页面。这些数据通常是有限个数的,并且是多种模型的。
- 列表,即数据模型的聚合,其典型特点是某一类数据的集合,可以看到尽可能多的**数据概要**(如 Google 只返回 100 页),典型见 Google、淘宝、京东的搜索结果页。
- 详情,展示一个数据的尽可能多的内容。

如下是一个 Spring 框架,用于返回首页的示例:

```java
@RequestMapping(value="/")
public ModelAndView homePage(){
return new ModelAndView("/WEB-INF/jsp/index.jsp");
}
```

对于某个详情页面来说,它可能是这样的:

```java
@RequestMapping(value="/detail/{detailId}")
public ModelAndView detail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ModelMap model){
....
return new ModelAndView("/WEB-INF/jsp/detail.jsp", "detail", detail);
}
```

那么,在微服务的情况下,它则会变成这样子:

```
@RequestMapping("/name")
public String name(){
String name = restTemplate.getForObject("http://account/name", String.class);
return Name" + name;
}
```

而后端在这个过程中,多了一个服务发现的服务,来管理不同微服务的关系。

### 前端:组件调用 -> 应用调用

在形式上来说,单体前端框架的路由和单体后端应用,并没有太大的区别:**依据不同的路由,来返回不同页面的模板。**

```javascritp
const appRoutes: Routes = [
{ path: 'index', component: IndexComponent },
{ path: 'detail/:id', component: DetailComponent },
];
```

而当我们将之微服务化后,则可能变成应用 A 的路由:

```javascritp
const appRoutes: Routes = [
{ path: 'index', component: IndexComponent },
];
```

外加之应用 B 的路由:

```javascritp
const appRoutes: Routes = [
{ path: 'detail/:id', component: DetailComponent },
];
```

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:**怎么将路由分发到这些不同的应用中去**。与此同时,还要负责管理不同的前端应用。

路由分发式微前端
---

**路由分发式微前端**,即通过路由将不同的业务**分发到不同的、独立前端应用**上。其通常可以通过 HTTP 服务器的反向代理来实现,又或者是应用框架自带的路由来解决。

就当前而言,通过路由分发式的微前端架构应该是采用最多、最易采用的 “微前端” 方案。但是这种方式看上去更像是**多个前端应用的聚合**,即我们只是将这些不同的前端应用拼凑到一起,使他们看起来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。但是它们并不是,每次用户从 A 应用到 B 应用的时候,往往需要刷新一下页面。

在几年前的一个项目里,我们当时正在进行**遗留系统重写**。我们制定了一个迁移计划:

1. 首先,使用**静态网站生成**动态生成首页
2. 其次,使用 React 技术栈重构详情页
3. 最后,替换搜索结果页

整个系统并不是一次性迁移过去,而是一步步往下进行。因此在完成不同的步骤时,我们就需要上线这个功能,于是就需要使用 Nginx 来进行路由分发。

如下是一个基于路由分发的 Nginx 配置示例:

```
http {
server {
listen 80;
server_name www.phodal.com;
location /api/ {
proxy_pass http://http://172.31.25.15:8000/api;
}
location /web/admin {
proxy_pass http://172.31.25.29/web/admin;
}
location /web/notifications {
proxy_pass http://172.31.25.27/web/notifications;
}
location / {
proxy_pass /;
}
}
}
```

在这个示例里,不同的页面的请求被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。

随后,我们在别的项目上也使用了类似的方式,其主要原因是:**跨团队的协作**。当团队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,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。除此,还有 Angluar 跳崖式升级的问题。于是,在这种情况下,用户前台使用 Angular 重写,后台继续使用 Angular.js 等保持再有的技术栈。在不同的场景下,都有一些相似的技术决策。

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它适用于以下场景:

- 不同技术栈之间差异比较大,难以兼容、迁移、改造
- 项目不想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系统的改造上
- 现有的系统在未来将会被取代
- 系统功能已经很完善,基本不会有新需求

而在满足上面场景的情况下,如果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,还可以采用 iframe 的方式来解决。

使用 iFrame 创建容器
---

iFrame 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,人人都觉得普通的技术,却一直很管用。

> **HTML 内联框架元素** ```` 表示嵌套的正在浏览的上下文,能有效地将另一个 HTML 页面嵌入到当前页面中。

iframe 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宿主环境,这意味着我们的前端应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运行。采用 iframe 有几个重要的前提:

- 网站不需要 SEO 支持
- 拥有相应的**应用管理机制**。

如果我们做的是一个应用平台,会在我们的系统中集成第三方系统,或者多个不同部门团队下的系统,显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。一些典型的场景,如传统的 Desktop 应用迁移到 Web 应用:

![Angular Tabs 示例](imgs/angular-tabs-example.png)

如果这一类应用过于复杂,那么它必然是要进行微服务化的拆分。因此,在采用 iframe 的时候,我们需要做这么两件事:

- 设计**管理应用机制**
- 设计**应用通讯机制**

**加载机制**。在什么情况下,我们会去加载、卸载这些应用;在这个过程中,采用怎样的动画过渡,让用户看起来更加自然。

**通讯机制**。直接在每个应用中创建 ``postMessage`` 事件并监听,并不是一个友好的事情。其本身对于应用的侵入性太强,因此通过 ``iframeEl.contentWindow`` 去获取 iFrame 元素的 Window 对象是一个更简化的做法。随后,就需要**定义一套通讯规范**:事件名采用什么格式、什么时候开始监听事件等等。

有兴趣的读者,可以看看笔者之前写的微前端框架:[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。

不管怎样,iframe 对于我们今年的 KPI 怕是带不来一丝的好处,那么我们就去造个轮子吧。

自制框架兼容应用
---

不论是基于 Web Components 的 Angular,或者是 VirtualDOM 的 React 等,现有的前端框架都离不开基本的 HTML 元素 DOM。

那么,我们只需要:

1. 在页面合适的地方引入或者创建 DOM
2. 用户操作时,加载对应的应用(触发应用的启动),并能卸载应用。

第一个问题,创建 DOM 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。而第二个问题,则一点儿不容易,特别是移除 DOM 和相应应用的监听。当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技术栈时,我们就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出一套这样的逻辑。

尽管 [Single-SPA](https://github.com/CanopyTax/single-spa) 已经拥有了大部分框架(如 React、Angular、Vue 等框架)的启动和卸载处理,但是它仍然不是适合于生产用途。当我基于 Single-SPA 为 Angular 框架设计一个微前端架构的应用时,我最后选择重写一个自己的框架,即 [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。

虽然,这种方式的上手难度相对比较高,但是后期订制及可维护性比较方便。在不考虑每次加载应用带来的用户体验问题,其唯一存在的风险可能是:**第三方库不兼容**。

但是,不论怎样,与 iFrame 相比,其在技术上更具有**可吹牛逼性**,更有看点。同样的,与 iframe 类似,我们仍然面对着一系列的不大不小的问题:

- 需要设计一套管理应用的机制。
- 对于流量大的 toC 应用来说,会在首次加载的时候,会多出大量的请求

而我们即又要拆分应用,又想 blabla……,我们还能怎么做?

组合式集成:将应用微件化
---

**组合式集成**,即通过**软件工程**的方式在构建前、构建时、构建后等步骤中,对应用进行一步的拆分,并重新组合。

从这种定义上来看,它可能算不上并不是一种微前端——它可以满足了微前端的三个要素,即:**独立运行**、**独立开发**、**独立部署**。但是,配合上前端框架的组件 Lazyload 功能——即在需要的时候,才加载对应的业务组件或应用,它看上去就是一个微前端应用。

与此同时,由于所有的依赖、Pollyfill 已经尽可能地在首次加载了,CSS 样式也不需要重复加载。

常见的方式有:

- 独立构建组件和应用,生成 chunk 文件,构建后再**归类**生成的 chunk 文件。(这种方式更类似于微服务,但是成本更高)
- 开发时独立开发组件或应用,集成时合并组件和应用,最后生成单体的应用。
- 在运行时,加载应用的 Runtime,随后加载对应的应用代码和模板。

应用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(其忽略图中的 “前端微服务化”):

![组合式集成对比](imgs/angular-split-code-compare.jpg)

这种方式看上去相当的理想,即能满足多个团队并行开发,又能构建出适合的交付物。

但是,首先它有一个严重的限制:**必须使用同一个框架**。对于多数团队来说,这并不是问题。采用微服务的团队里,也不会因为微服务这一个前端,来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技术来开发。当然了,如果要使用别的框架,也不是问题,我们只需要结合上一步中的**自制框架兼容应用**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。

其次,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个限制,那就是:**规范!****规范!****规范!**。在采用这种方案时,我们需要:

- 统一依赖。统一这些依赖的版本,引入新的依赖时都需要一一加入。
- 规范应用的组件及路由。避免不同的应用之间,因为这些组件名称发生冲突。
- 构建复杂。在有些方案里,我们需要修改构建系统,有些方案里则需要复杂的架构脚本。
- 共享通用代码。这显然是一个要经常面对的问题。
- 制定代码规范。

因此,这种方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软件工程问题。

现在,我们已经有了四种方案,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利弊。显然,结合起来会是一种更理想的做法。

考虑到现有及常用的技术的局限性问题,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。

纯 Web Components 技术构建
---

在学习 Web Components 开发微前端架构的过程中,我尝试去写了我自己的 Web Components 框架:[oan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oan)。在添加了一些基本的 Web 前端框架的功能之后,我发现这项技术特别适合于**作为微前端的基石**。

> Web Components 是一套不同的技术,允许您创建可重用的定制元素(它们的功能封装在您的代码之外)并且在您的 Web 应用中使用它们。

它主要由四项技术组件:

- Custom elements,允许开发者创建自定义的元素,诸如 。
- Shadow DOM,即影子 DOM,通常是将 Shadow DOM 附加到主文档 DOM 中,并可以控制其关联的功能。而这个 Shadow DOM 则是不能直接用其它主文档 DOM 来控制的。
- HTML templates,即 ```` 和 ```` 元素,用于编写不在页面中显示的标记模板。
- HTML Imports,用于引入自定义组件。

每个组件由 ``link`` 标签引入:

```

```

随后,在各自的 HTML 文件里,创建相应的组件元素,编写相应的组件逻辑。一个典型的 Web Components 应用架构如下图所示:

![Web Components 架构](imgs/web-components-architecture.png)

可以看到这边方式与我们上面使用 iframe 的方式很相似,组件拥有自己独立的 ``Scripts`` 和 ``Styles``,以及对应的用于单独部署组件的域名。然而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,要直接使用**纯**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前端应用的难度有:

- 重写现有的前端应用。是的,现在我们需要完成使用 Web Components 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。
- 上下游生态系统不完善。缺乏相应的一些第三方控件支持,这也是为什么 jQuery 相当流行的原因。
- 系统架构复杂。当应用被拆分为一个又一个的组件时,组件间的通讯就成了一个特别大的麻烦。

Web Components 中的 ShadowDOM 更像是新一代的前端 DOM 容器。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浏览器,都可以完全支持 Web Components。

结合 Web Components 构建
---

Web Components 离现在的我们太远,可是结合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前端应用,则更是一种面向未来演进的架构。或者说在未来的时候,我们可以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构建我们的应用。好在,已经有框架在打造这种可能性。

就当前而言,有两种方式可以结合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微前端应用:

- 使用 Web Components 构建独立于框架的组件,随后在对应的框架中引入这些组件
- 在 Web Components 中引入现有的框架,类似于 iframe 的形式

前者是一种组件式的方式,或者则像是在迁移未来的 “遗留系统” 到未来的架构上。

### 在 Web Components 中集成现有框架

现有的 Web 框架已经有一些可以支持 Web Components 的形式,诸如 Angular 支持的 createCustomElement,就可以实现一个 Web Components 形式的组件:

```
platformBrowser()
.bootstrapModuleFactory(MyPopupModuleNgFactory)
.then(({injector}) => {
const MyPopupElement = createCustomElement(MyPopup, {injector});
customElements.define(‘my-popup’, MyPopupElement);
});
```

在未来,将有更多的框架可以使用类似这样的形式,集成到 Web Components 应用中。

### 集成在现有框架中的 Web Components

另外一种方式,则是类似于 [Stencil](https://github.com/ionic-team/stencil) 的形式,将组件直接构建成 Web Components 形式的组件,随后在对应的诸如,如 React 或者 Angular 中直接引用。

如下是一个在 React 中引用 Stencil 生成的 Web Components 的例子:

```javascriptA
import React from 'react';
import ReactDOM from 'react-dom';
import './index.css';
import App from './App';
import registerServiceWorker from './registerServiceWorker';

import 'test-components/testcomponents';

ReactDOM.render(,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root'));
registerServiceWorker();
```

在这种情况之下,我们就可以构建出独立于框架的组件。

同样的 Stencil 仍然也只是支持最近的一些浏览器,比如:Chrome、Safari、Firefox、Edge 和 IE11

复合型
---

**复合型**,对就是上面的几个类别中,随便挑几种组合到一起。

我就不废话了~~。

微前端架构选型指南
===

在上一节《实施前端微服务化的六七种方式》中,介绍了在实施微前端的过程中,我们采用的一些不同方案的架构方案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总结如何依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案。

快速选型指南图
---

我还是直接先给结论:

![微前端选型指南](imgs/choice-your-microservices.png)

关键点的相关解释如下:

**框架限制**。在后台微服务系统里,人们使用其它语言的库来开发新的服务,如用于人工智能的 Python。但是在前端,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性。所以当我们的前端框架只有一个时,我们在采用微前端的技术时,可选范围就更大了。而遗憾的是,多数组织需要兼容遗留系统。

**IE 问题**。不论是在几年前,还是在今年,我们实施微前端最先考虑的就是对于 IE 的支持。在我遇到的项目上,基本上都需要支持 IE,因此在技术选型上就受限一定的限制。而在我们那些不需要支持 IE 的项目上,他们就可以使用 WebComponents 技术来构建微前端应用。

**依赖独立**。即各个微前端应用的依赖是要统一管理,还是要在各个应该中自己管理。统一管理可以解决重复加载依赖的问题,独立管理会带来额外的流量开销和等待时间。

微前端方案的对比:简要对比
---

如果你对上述的几个方面,仍然不是很熟悉的话,请阅读《实施前端微服务化的六七种方式》。

方式 | 开发成本 | 维护成本 | 可行性 | 同一框架要求 | 实现难度 | 潜在风险
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--|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|-------
路由分发 | 低 | 低 | 高 | 否 | ★ | 这个方案太普通了
iFrame | 低 | 低 | 高 | 否 | ★ | 这个方案太普通了
应用微服务化 | 高 | 低 | 中 | 否 | ★★★★ | 针对每个框架做定制及 Hook
微件化 | 高 | 中 | 低 | 是 | ★★★★★ | 针对构建系统,如 webpack 进行 hack
微应用化 | 中 | 中 | 高 | 是 | ★★★ | 统一不同应用的构建规范
纯 Web Components | 高 | 低 | 高 | 否 | ★★ | 新技术,浏览器的兼容问题
结合 Web Components |高 | 低 | 高 | 否 | ★★ | 新技术,浏览器的兼容问题

同样的,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如下:

**应用微服务化**,即每个前端应用一个独立的服务化前端应用,并配套一套统一的应用管理和启动机制,诸如微前端框架 Single-SPA 或者 [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 。

**微件化**,即通过对构建系统的 hack,使不同的前端应用可以使用同一套依赖。它在**应用微服务化**的基本上,改进了重复加载依赖文件的问题。

**微应用化**,又可以称之为**组合式集成**,即通过软件工程的方式,在开发环境对单体应用进行拆分,在构建环境将应用组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应用。详细的细节,可以期待后面的文章《一个单体前端应用的拆解与微服务化》

微前端方案的对比:复杂方式
---

之前看到一篇微服务相关的 [文章](https://www.softwarearchitekt.at/post/2017/12/28/a-software-architect-s-approach-towards-using-angular-and-spas-in-general-for-microservices-aka-microfrontends.aspx),介绍了不同微服务的区别,其采用了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对比方式特别详细,这里就使用同样的方式来展示:

架构目标 | 描述
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
a. 独立开发 | 独立开发,而不受影响
b. 独立部署 | 能作为一个服务来单独部署
c. 支持不同框架 | 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框架,如 Angular、Vue、React
d. 摇树优化 | 能消除未使用的代码
e. 环境隔离 | 应用间的上下文不受干扰
f. 多个应用同时运行 | 不同应用可以同时运行
g. 共用依赖 | 不同应用是否共用底层依赖库
h. 依赖冲突 | 依赖的不同版本是否导致冲突
i. 集成编译 | 应用最后被编译成一个整体,而不是分开构建

那么,对于下表而言,表中的 a~j 分别表示上面的几种不同的架构考虑因素。

(PS:考虑到 Web Components 几个单词的长度,暂时将它简称为 WC~~)

方式 | a | b | c | d | e | f | g | h | i
--------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
路由分发 | O | O | O | O | O | O | | |
iFrame | O | O | O | O | O | O | | |
应用微服务化 | O | O | O | | | O | | |
微件化 | O | O | | | - | - | O | - |
微应用化 | O | O | | O | - | - | O | - | O
纯 WC | O | O | | O | O | O | - | - | O
结合 WC | O | O | O | O | O | O | | | O

图中的 O 表示支持,空白表示不支持,- 表示不受影响。

再结合之前的选型指南:

![微前端选型指南](imgs/choice-your-microservices.png)

(PS:本图采用 Keynote 绘制)

你是否找到你想到的架构了?

如何解构单体前端应用——前端应用的微服务式拆分
===

> 刷新页面?路由拆分?No,动态加载组件。

本文分为以下四部分:

- 前端微服务化思想介绍
- 微前端的设计理念
- 实战微前端架构设计
- 基于 Mooa 进行前端微服务化

前端微服化
---

对于前端微服化来说,有这么一些方案:

- Web Component 显然可以一个很优秀的基础架构。然而,我们并不可能去大量地复写已有的应用。
- iFrame。你是说真的吗?
- 另外一个微前端框架 Single-SPA,显然是一个更好的方式。然而,它并非 Production Ready。
- 通过路由来切分应用,而这个跳转会影响用户体验。
- 等等。

因此,当我们考虑前端微服务化的时候,我们希望:

- 独立部署
- 独立开发
- 技术无关
- 不影响用户体验

### 独立开发

在过去的几星期里,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 Single-SPA 的代码。但是,我发现它在开发和部署上真的太麻烦了,完全达不到独立部署地标准。按 Single-SPA 的设计,我需要在入口文件中声名我的应用,然后才能去构建:

```
declareChildApplication('inferno', () => import('src/inferno/inferno.app.js'), pathPrefix('/inferno'));
```

同时,在我的应用里,我还需要去指定我的生命周期。这就意味着,当我开发了一个新的应用时,必须更新两份代码:主工程和应用。这时我们还极可能在同一个源码里工作。

当出现多个团队的时候,在同一份源码里工作,显然变得相当的不可靠——比如说,对方团队使用的是 Tab,而我们使用的是 2 个空格,隔壁的老王用的是 4 个空格。

### 独立部署

一个单体的前端应用最大的问题是,构建出来的 js、css 文件相当的巨大。而微前端则意味着,这个文件被独立地拆分成多个文件,它们便可以独立去部署应用。

### 我们真的需要技术无关吗?

等等,我们是否真的需要**技术无关**?如果我们不需要技术无关的话,微前端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。

事实上,对于大部分的公司和团队来说,技术无关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话术。当一家公司的几个创始人使用了 Java,那么极有可能在未来的选型上继续使用 Java。除非,一些额外的服务来使用 Python 来实现人工智能。因此,在大部分的情况下,仍然是技术栈唯一。

对于前端项目来说,更是如此:一个部门里基本上只会选用一个框架。

于是,我们选择了 Angular。

### 不影响用户体验

使用路由跳转来进行前端微服务化,是一种很简单、高效的切分方式。然而,路由跳转地过程中,会有一个白屏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跳转前的应用和将要跳转的应用,都失去了对页面的控制权。如果这个应用出了问题,那么用户就会一脸懵逼。

理想的情况下,它应该可以被控制。

微前端的设计理念
---

### 设计理念一:中心化路由

互联网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吗?不,DNS 决定了它不是。TAB,决定了它不是。

微服务从本质上来说,它应该是去中心化的。但是,它又不能是完全的去中心化。对于一个微服务来说,它需要一个**服务注册中心**:

> 服务提供方要注册通告服务地址,服务的调用方要能发现目标服务。

对于一个前端应用来说,这个东西就是路由。

从页面上来说,只有我们在网页上添加一个菜单链接,用户才能知道某个页面是可以使用的。

而从代码上来说,那就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地方来管理我们的应用:**发现存在哪些应用,哪个应用使用哪个路由。

**管理好我们的路由,实际上就是管理好我们的应用**。

### 设计理念二:标识化应用

在设计一个微前端框架的时候,为**每个项目取一个名字的**问题纠结了我很久——怎么去规范化这个东西。直到,我再一次想到了康威定律:

> 系统设计(产品结构等同组织形式,每个设计系统的组织,其产生的设计等同于组织之间的沟通结构。

换句人话说,就是同一个组织下,不可能有两个项目的名称是一样的。

所以,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解决了。

### 设计理念三:生命周期

Single-SPA 设计了一个基本的生命周期(虽然它没有统一管理),它包含了五种状态:

- load,决定加载哪个应用,并绑定生命周期
- bootstrap,获取静态资源
- mount,安装应用,如创建 DOM 节点
- unload,删除应用的生命周期
- unmount,卸载应用,如删除 DOM 节点

于是,我在设计上基本上沿用了这个生命周期。显然,诸如 load 之类对于我的设计是多余的。

### 设计理念四:独立部署与配置自动化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整个每系统是围绕着应用配置进行的。如果应用的配置能自动化,那么整个系统就自动化。

当我们只开发一个新的组件,那么我们只需要更新我们的组件,并更新配置即可。而这个配置本身也应该是能自动生成的。

实战微前端架构设计
---

基于以上的前提,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所示:

![系统工作流](./imgs/mooa-graph.jpg)

整体的工程流程如下所示:

1. 主工程在运行的时候,会去服务器获取最新的应用配置。
2. 主工程在获取到配置后,将一一创建应用,并为应用绑定生命周期。
3. 当主工程监测到路由变化的时候,将寻找是否有对应的路由匹配到应用。
4. 当匹配对对应应用时,则加载相应的应用。

故而,其对应的结构下图所示:

![Architecture](./imgs/mooa-app.jpg)

整体的流程如下图所示:

![Workflow](./imgs/workflow.png)

### 独立部署与配置自动化

我们做的部署策略如下:我们的应用使用的配置文件叫 ``apps.json``,由主工程去获取这个配置。每次部署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将 ``apps.json`` 指向最新的配置文件即可。配置的文件类如下所示:

1. 96a7907e5488b6bb.json
2. 6ff3bfaaa2cd39ea.json
3. dcd074685c97ab9b.json

一个应用的配置如下所示:

```javascript
{
"name": "help",
"selector": "help-root",
"baseScriptUrl": "/assets/help",
"styles": [
"styles.bundle.css"
],
"prefix": "help",
"scripts": [
"inline.bundle.js",
"polyfills.bundle.js",
"main.bundle.js"
]
}
```

这里的 ``selector`` 对应于应用所需要的 DOM 节点,prefix 则是用于 URL 路由上。这些都是自动从 ``index.html`` 文件和 ``package.json`` 中获取生成的。

### 应用间路由——事件

由于现在的应用变成了两部分:主工程和应用部分。就会出现一个问题:**只有一个工程能捕获路由变化**。当由主工程去改变应用的二级路由时,就无法有效地传达到子应用。在这时,只能通过事件的方式去通知子应用,子应用也需要监测是否是当前应用的路由。

```javascript
if (event.detail.app.name === appName) {
let urlPrefix = 'app'
if (urlPrefix) {
urlPrefix = `/${window.mooa.option.urlPrefix}/`
}
router.navigate([event.detail.url.replace(urlPrefix + appName, '')])
}
```

相似的,当我们需要从应用 A 跳转到应用 B 时,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机制:

```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mooa.routing.navigate', function(event: CustomEvent) {
const opts = event.detail
if (opts) {
navigateAppByName(opts)
}
})
```

剩下的诸如 Loading 动画也是类似的。

大型 Angular 应用微前端的四种拆分策略
===

上一个月,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不熂设计方案来拆分一个大型的 Angular 应用。从使用 Angular 的 Lazyload 到前端微服务化,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。最后,我们终于有了结果,采用的是 Lazyload 变体:**构建时集成代码** 的方式。

过去的几周里,作为一个 “专业” 的咨询师,一直忙于在为客户设计一个 Angular 拆分的服务化方案。主要是为了达成以下的设计目标:

- 构建插件化的 Web 开发平台,满足业务快速变化及分布式多团队并行开发的需求
- 构建服务化的中间件,搭建高可用及高复用的前端微服务平台
- 支持前端的独立交付及部署

简单地来说,就是要支持**应用插件化开发**,以及**多团队并行开发**。

**应用插件化开发**,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:臃肿的大型应用的拆分问题。大型前端应用,在开发的时候要面临大量的**遗留代码**、不同业务的代码耦合在一起,在线上的时候还要面临加载速度慢,运行效率低的问题。

最后就落在了两个方案上:路由懒加载及其变体与前端微服务化

前端微服务化:路由懒加载及其变体
---

路由懒加载,即通过不同的路由来将应用切成不同的代码快,当路由被访问的时候,才加载对应组件。在诸如 Angular、Vue 框架里都可以通过路由 + Webpack 打包的方式来实现。而,不可避免地就会需要一些问题:

**难以多团队并行开发**,路由拆分就意味着我们仍然是在一个源码库里工作的。也可以尝试拆分成不同的项目,再编译到一起。

**每次发布需要重新编译**,是的,当我们只是更新一个子模块的代码,我们要重新编译整个应用,再重新发布这个应用。而不能独立地去构建它,再发布它。

**统一的 Vendor 版本**,统一第三方依赖是一件好事。可问题的关键在于:每当我们添加一个新的依赖,我们可能就需要开会讨论一下。

然而,标准 Route Lazyload 最大的问题就是**难以多团队并行开发**,这里之所以说的是 “难以” 是因为,还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。在日常的开发中,一个小的团队会一直在一个代码库里开发,而一个大的团队则应该是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。

于是,我们在标准的路由懒加载之上做了一些尝试。

对于一个二三十人规模的团队来说,他们可能在业务上归属于不同的部门,技术上也有一些不一致的规范,如 4 个空格、2 个空格还是使用 Tab 的问题。特别是当它是不同的公司和团队时,他们可能要放弃测试、代码静态检测、代码风格统一等等的一系列问题。

微服务化方案:子应用模式
---

除了路由懒加载,我们还可以采用子应用模式,即每个应用都是相互独立地。即我们有一个基座工程,当用户点击相应的路由时,我们去加载这个**独立** 的 Angular 应用;如果是同一个应用下的路由,就不需要重复加载了。而且,这些都可以依赖于浏览器缓存来做。

除了路由懒加载,还可以采用的是类似于 Mooa 的应用嵌入方案。如下是基于 Mooa 框架 + Angular 开发而生成的 HTML 示例:

```

...



```

Mooa 提供了两种模式,一种是基于 Single-SPA 的实验做的,在同一页面加载、渲染两个 Angular 应用;一种是基于 iFrame 来提供独立的应用容器。

解决了以下的问题:

- **首页加载速度更快**,因为只需要加载首页所需要的功能,而不是所有的依赖。
- **多个团队并行开发**,每个团队里可以独立地在自己的项目里开发。
- **独立地进行模块化更新**,现在我们只需要去单独更新我们的应用,而不需要更新整个完整的应用。

但是,它仍然包含有以下的问题:

- 重复加载依赖项,即我们在 A 应用中使用到的模块,在 B 应用中也会重新使用到。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浏览器的缓存来自动解决。
- 第一次打开对应的应用需要时间,当然**预加载**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。
- 在非 iframe 模式下运行,会遇到难以预料的第三方依赖冲突。

于是在总结了一系列的讨论之后,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对比方案:

方案对比
---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做了大量的方案设计与对比,便想写一篇文章对比一下之前的结果。先看一下图:

![Angular 代码拆分对比](./imgs/angular-split-code-compare.jpg)

表格对比:

x | 标准 Lazyload | 构建时集成 | 构建后集成 | 应用独立
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
开发流程 | 多个团队在同一个代码库里开发 | 多个团队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 | 多个团队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 | 多个团队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
构建与发布 | 构建时只需要拿这一份代码去构建、部署 | 将不同代码库的代码整合到一起,再构建应用 | 将直接编译成各个项目模块,运行时通过懒加载合并 | 将直接编译成不同的几个应用,运行时通过主工程加载
适用场景 | 单一团队,依赖库少、业务单一 | 多团队,依赖库少、业务单一 | 多团队,依赖库少、业务单一 | 多团队,依赖库多、业务复杂
表现方式 | 开发、构建、运行一体 | 开发分离,构建时集成,运行一体| 开发分离,构建分离,运行一体 | 开发、构建、运行分离

详细的介绍如下:

### 标准 LazyLoad

开发流程:多个团队在同一个代码库里开发,构建时只需要拿这一份代码去部署。

行为:开发、构建、运行一体

适用场景:单一团队,依赖库少、业务单一

### LazyLoad 变体 1:构建时集成

开发流程:多个团队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,在构建时将不同代码库的代码整合到一起,再去构建这个应用。

适用场景:多团队,依赖库少、业务单一

变体-构建时集成:开发分离,构建时集成,运行一体

### LazyLoad 变体 2:构建后集成

开发流程:多个团队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,在构建时将编译成不同的几份代码,运行时会通过懒加载合并到一起。

适用场景:多团队,依赖库少、业务单一

变体-构建后集成:开发分离,构建分离,运行一体

### 前端微服务化

开发流程:多个团队在不同的代码库里开发,在构建时将编译成不同的几个应用,运行时通过主工程加载。

适用场景:多团队,依赖库多、业务复杂

前端微服务化:开发、构建、运行分离

总对比
---

总体的对比如下表所示:

x | 标准 Lazyload | 构建时集成 | 构建后集成 | 应用独立
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
依赖管理 | 统一管理 | 统一管理 | 统一管理 | 各应用独立管理
部署方式 | 统一部署 | 统一部署 | 可单独部署。更新依赖时,需要全量部署 | 可完全独立部署
首屏加载 | 依赖在同一个文件,加载速度慢 | 依赖在同一个文件,加载速度慢 | 依赖在同一个文件,加载速度慢 | 依赖各自管理,首页加载快
首次加载应用、模块 | 只加载模块,速度快 | 只加载模块,速度快 | 只加载模块,速度快 | 单独加载,加载略慢
前期构建成本 | 低 | 设计构建流程| 设计构建流程 | 设计通讯机制与加载方式
维护成本 | 一个代码库不好管理 | 多个代码库不好统一 | 后期需要维护组件依赖 | 后期维护成本低
打包优化 | 可进行摇树优化、AoT 编译、删除无用代码| 可进行摇树优化、AoT 编译、删除无用代码 | 应用依赖的组件无法确定,不能删除无用代码 | 可进行摇树优化、AoT 编译、删除无用代码

前端微服务化:使用微前端框架 Mooa 开发微前端应用
===

Mooa 是一个为 Angular 服务的微前端框架,它是一个基于 [single-spa](https://github.com/CanopyTax/single-spa),针对 IE 10 及 IFRAME 优化的微前端解决方案。

Mooa 概念
---

Mooa 框架与 Single-SPA 不一样的是,Mooa 采用的是 Master-Slave 架构,即主-从式设计。

对于 Web 页面来说,它可以同时存在两个到多个的 Angular 应用:其中的一个 Angular 应用作为主工程存在,剩下的则是子应用模块。

- 主工程,负责加载其它应用,及用户权限管理等核心控制功能。
- 子应用,负责不同模块的具体业务代码。

在这种模式下,则由主工程来控制整个系统的行为,子应用则做出一些对应的响应。

微前端主工程创建
---

要创建微前端框架 Mooa 的主工程,并不需要多少修改,只需要使用 ``angular-cli`` 来生成相应的应用:

```
ng new hello-world
```

然后添加 ``mooa`` 依赖

```
yarn add mooa
```

接着创建一个简单的配置文件 ``apps.json``,放在 ``assets`` 目录下:

```
[{
"name": "help",
"selector": "app-help",
"baseScriptUrl": "/assets/help",
"styles": [
"styles.bundle.css"
],
"prefix": "help",
"scripts": [
"inline.bundle.js",
"polyfills.bundle.js",
"main.bundle.js"
]
}
]]
```

接着,在我们的 ``app.component.ts`` 中编写相应的创建应用逻辑:

```
mooa = new Mooa({
mode: 'iframe',
debug: false,
parentElement: 'app-home',
urlPrefix: 'app',
switchMode: 'coexist',
preload: true,
includeZone: true
});

constructor(private renderer: Renderer2, http: HttpClient, private router: Router) {
http.get('/assets/apps.json')
.subscribe(
data => {
this.createApps(data);
},
err => console.log(err)
);
}

private createApps(data: IAppOption[]) {
data.map((config) => {
this.mooa.registerApplication(config.name, config, mooaRouter.hashPrefix(config.prefix));
});

const that = this;
this.router.events.subscribe((event) => {
if (event instanceof NavigationEnd) {
that.mooa.reRouter(event);
}
});

return mooa.start();
}
```

再为应用创建一个对应的路由即可:

```
{
path: 'app/:appName/:route',
component: HomeComponent
}
```

接着,我们就可以创建 Mooa 子应用。

Mooa 子应用创建
---

Mooa 官方提供了一个子应用的模块,直接使用该模块即可:

```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-boilerplate
```

然后执行:

```
npm install
```

在安装完依赖后,会进行项目的初始化设置,如更改包名等操作。在这里,将我们的应用取名为 help。

然后,我们就可以完成子应用的构建。

接着,执行:``yarn build`` 就可以构建出我们的应用。

将 ``dist`` 目录一下的文件拷贝到主工程的 src/assets/help 目录下,再启动主工程即可。

导航到特定的子应用
---

在 Mooa 中,有一个路由接口 ``mooaPlatform.navigateTo``,具体使用情况如下:

```
mooaPlatform.navigateTo({
appName: 'help',
router: 'home'
});
```

它将触发一个 ``MOOA_EVENT.ROUTING_NAVIGATE`` 事件。而在我们调用 ``mooa.start()`` 方法时,则会开发监听对应的事件:

```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MOOA_EVENT.ROUTING_NAVIGATE, function(event: CustomEvent) {
if (event.detail) {
navigateAppByName(event.detail)
}
})
```

它将负责将应用导向新的应用。

嗯,就是这么简单。DEMO 视频如下:

Demo 地址见:[http://mooa.phodal.com/](http://mooa.phodal.com/)

GitHub 示例:[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

前端微服务化:使用特制的 iframe 微服务化 Angular 应用
===

Angular 基于 Component 的思想,可以让其在一个页面上同时运行多个 Angular 应用;可以在一个 DOM 节点下,存在多个 Angular 应用,即类似于下面的形式:

```html



```

可这一样一来,难免需要做以下的一些额外的工作:

- 创建子应用项目模板,以统一 Angular 版本
- 构建时,删除子应用的依赖
- 修改第三方模块

而在这其中最麻烦的就是**第三方模块**冲突问题。思来想去,在三月中旬,我在 Mooa 中添加了一个 iframe 模式。

iframe 微服务架构设计
---

在这里,总的设计思想和之前的《[如何解构单体前端应用——前端应用的微服务式拆分](https://www.phodal.com/blog/how-to-build-a-microfrontend-framework-mooa/)》中介绍是一致的:

![Mooa 架构](./imgs/mooa-graph.jpg)

主要过程如下:

- 主工程在运行的时候,会去服务器获取最新的应用配置。
- 主工程在获取到配置后,将一一创建应用,并为应用绑定生命周期。
- 当主工程监测到路由变化的时候,将寻找是否有对应的路由匹配到应用。
- 当匹配对对应应用时,则**创建或显示相应应用的 iframe**,并隐藏其它子应用的 iframe。

其加载形式与之前的 Component 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:

![Mooa Component 加载](./imgs/mooa-app.jpg)

而为了控制不同的 iframe 需要做到这么几件事:

1. 为不同的子应用分配 ID
2. 在子应用中进行 hook,以通知主应用:子应用已加载
3. 在子应用中创建对应的事件监听,来响应主应用的 URL 变化事件
4. 在主应用中监听子程序的路由跳转等需求

因为大部分的代码可以与之前的 [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 复用,于是我便在 Mooa 中实现了相应的功能。

微前端框架 Mooa 的特制 iframe 模式
---

iframe 可以创建一个**全新的独立的宿主环境**,这意味着我们的 Angular 应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运行,我们唯一要做的是:**建立一个通讯机制**。

它可以不修改子应用代码的情况下,可以直接使用。与此同时,它在一般的 iframe 模式进行了优化。使用普通的 iframe 模式,意味着:**我们需要加载大量的重复组件**,即使经过 Tree-Shaking 优化,它也将带来大量的重复内容。如果子应用过多,那么它在初始化应用的时候,体验可能就没有那么友好。但是与此相比,在初始化应用的时候,加载所有的依赖在主程序上,也不是一种很友好的体验。

于是,我就在想能不能创建一个更友好地 IFrame 模式,在里面对应用及依赖进行处理。如下,就是最后生成的页面的 iframe 代码:

```html


```

对,两个 iframe 的 src 是一样的,但是它表现出来的确实是两个不同的 iframe 应用。那个 iframe.html 里面其实是没有内容的:

```html


App1


```

(PS:详细的代码可以见 [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))

只是为了创建 iframe 的需要而存在的,对于一个 Angular 应用来说,是不是一个 iframe 的区别并不大。但是,对于我们而言,区别就大了。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来控制这个 IFrame,以及我们所要加载的内容。如:

- 共同 Style Guide 中的 CSS 样式。如,在使用 iframe 集成时,移除不需要的
- 去除不需要重复加载的 JavaScript。如,打包时不需要的 zone.min.js、polyfill.js 等等

``注意``:对于一些共用 UI 组件而言,仍然需要重复加载。这也就是 iframe 模式下的问题。

微前端框架 Mooa iframe 通讯机制
---

为了在主工程与子工程通讯,我们需要做到这么一些事件策略:

### 发布主应用事件

由于,我们使用 Mooa 来控制 iframe 加载。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 ``document.getElementById`` 来获取到 iframe,随后通过 ``iframeEl.contentWindow`` 来发布事件,如下:

```typescript
let iframeEl: any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iframeId)
if (iframeEl && iframeEl.contentWindow) {
iframeEl.contentWindow.mooa.option = window.mooa.option
iframeEl.contentWindow.dispatchEvent(
new CustomEvent(MOOA_EVENT.ROUTING_CHANGE, { detail: eventArgs })
)
}
```

这样,子应用就不需要修改代码,就可以直接接收对应的事件响应。

### 监听子应用事件

由于,我们也希望能直接在主工程中处理子程序的事件,并且不修改原有的代码。因此,我们也使用同样的方式来在子应用中监听主应用的事件:

```
iframeEl.contentWindow.addEventListener(MOOA_EVENT.ROUTING_NAVIGATE, function(event: CustomEvent) {
if (event.detail) {
navigateAppByName(event.detail)
}
})
```

示例
---

同样的我们仍以 Mooa 框架作为示例,我们只需要在创建 mooa 实例时,配置使用 iframe 模式即可:

```typescript
this.mooa = new Mooa({
mode: 'iframe',
debug: false,
parentElement: 'app-home',
urlPrefix: 'app',
switchMode: 'coexist',
preload: true,
includeZone: true
});

...

that.mooa.registerApplicationByLink('help', '/assets/help', mooaRouter.matchRoute('help'));
that.mooa.registerApplicationByLink('app1', '/assets/app1', mooaRouter.matchRoute('app1'));
this.mooa.start();

...
this.router.events.subscribe((event: any) => {
if (event instanceof NavigationEnd) {
that.mooa.reRouter(event);
}
});
```

子程序则直接使用:[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-boilerplate](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ooa-boilerplate) 就可以了。

资源
===

相关资料:

- [MDN 影子DOM(Shadow DOM)](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zh-CN/docs/Web/Web_Components/%E5%BD%B1%E5%AD%90_DOM)
- [Web Components](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zh-CN/docs/Web/Web_Components)
- [Shadow DOM v1:独立的网络组件](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web/fundamentals/web-components/shadowdom?hl=zh-cn)